发布时间:2012-07-24
盐田区2012年社会创新重点推进项目
为贯彻落实省、市社会工作会议和区四届一次党代会精神,深入推进我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,着力构建“一圈一网一体系”的社会建设新模式,争当全市社会建设的排头兵,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感,区委、区政府决定,2012年推进八大社会创新重点项目。
一、建立盐田区“12349”公共服务资讯中心
按照“政府搭台、市场运作、社会参与”的原则,成立区“12349”公共服务资讯中心(以下简称资讯中心)。资讯中心依托“深圳市12349公益服务平台盐田服务区”,在现有社区生活服务和慈善公益服务的基础上,拓展服务功能,无偿为居民、企业提供就业、社保、教育、卫生、文化、安全、交通、环境等政府公共信息咨询服务,受理居民群众投诉和建议,转由相关部门办理,并反馈办理意见。资讯中心开通“一热线、一网络”两大服务平台,由政府提供运作成本,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,委托专业公司运营。“一热线”,即整合政府部门对外服务电话,统一开通“12349”热线电话。“一网络”,即完善“12349”服务网站,实现与部门公共服务系统和网络的有效对接。建立健全各项运作机制和日常管理机制,使居民只要拨打“12349”热线电话或登录“12349”服务网站即可获得全天候、全方位、全程式跟踪监督服务。
牵头单位:区民政局,协办单位:相关职能部门、各街道办。
二、创新社会组织促进机制
以培育发展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为重点,通过创新四项机制,推动辖区社会组织质、量并重,蓬勃发展。一是创新社会组织孵化机制,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,完善人才培养、绩效测评、监督管理等运行制度,对发展前景好的社会组织给予重点扶持和培育;二是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机制,推动社会组织备案制,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,降低登记门槛,将直接登记的范围扩大到工商经济类、公益慈善类、社会福利类、社会服务类、体育类和生态环境类等社会组织;三是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,编制政府年度转移事项目录、购买服务目录和具备资质条件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社会组织目录,强化购买服务项目审核和效益评估,确保公共管理职能的有效履行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;四是创新群团组织发挥作用机制,增强群团组织社会功能,培育和发展各自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,将工会、团委、妇联等群团组织打造成为“枢纽型社会组织”。
牵头单位:区社工委,协办单位:区法制办、区总工会、团区委、区妇联、区民政局、区财政局。
三、完善盐田街道永安社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模式
针对永安社区“城中村”、“同乡村”、“同业村”等方面的特点,以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为中心,积极破解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管理难题,实现对实有人口从“管控”到“服务”的转变,为全区实有人口管理探索新模式、走出新路子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“均等化”,进一步拓展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,尽量使广大异地务工人员享受到同城同策、共建共享的市民待遇;推进服务管理“一体化”,增强居住证的服务功能,逐步扩大户籍人口比重,完善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,创新社会管理方式;推进居民自治“社会化”,充分发挥市集装箱拖车运输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和优势,积极引导和支持辖区企业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,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;推进社会融合“无缝化”,完善民意畅达机制,开展社区文化建设,为异地务工人员创造良好工作、生活环境,促进外来人员与原居民、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和谐共处。
牵头单位:盐田街道办,协办单位:区委政法委、区民政局、盐田公安分局。
四、构建盐田区群防群治“1+28”防控体系
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,按系统优化的原则有效整合可利用资源,以公安机关为中坚,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,建立系统化、常态化、规范化的社会治安“1+28”防控体系,实现防控效能最大化,防患滋生最小化。“1”,即由公安机关组建督察队,督促检查防控工作落实情况;“28”,即对28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动的防控元素进行衔接,形成路面控制、社区网格化捆绑、情报信息、打击整治、综合管理五大防控系统。其中,夜巡队、GPS警车巡逻队、伏击队、流动盘查点、卡点检查站、流动岗组成路面控制系统,综管员、特种场所专管员、护村队、企事业单位、物业小区、信息员、楼长、停车场、交通协管员组成社区网格化捆绑系统,信息采集、重点人员管控、维稳预警处置、警情研判组成情报信息,刑事打击、阵地控制、综合整治、网络管控组成打击整治系统,防火体系建设、技防建设、防范宣传、大型活动安保、区域协作组成综合管理系统。
牵头单位:盐田公安分局,协办单位:区委政法委、盐田交警大队、各街道办。
五、成立社区和谐共建理事会
借鉴宁波市北仑区等地经验,在社区党组织的主导下,在各社区建立由区域内企事业单位、自治组织、群团组织、社会组织等组织和群体组成的和谐共建理事会,引导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体共同参与社区建设,共同协商解决基层各类矛盾纠纷,促进区域自治管理。和谐共建理事会经民政部门注册登记为社会团体,业务主管单位为所属街道办。和谐共建理事会重点建立三项工作机制:一是建立社区党组织主导社区发展的工作机制,社区党组织主要领导兼任和谐共建理事会常务理事、书记兼任理事长或秘书长,理事会日常工作由社区党组织负责落实,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统揽区域发展全局的领导作用;二是建立区域共建共享、和谐自治的工作机制,通过定期例会和重大事项专项研讨会等形式,共同协调解决社区公共事务,充分发挥驻社区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、化解社会矛盾中的资源优势;三是建立社会组织围绕中心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,及时将党组织和理事会的各项工作通报给各类社会组织,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队伍的积极作用。
牵头单位:各街道办,协办单位:区委组织部、区民政局。
六、拓展社区公益服务项目
由社区居委会或社区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牵头,引导、组织辖区生活困难群众,通过参加社区管理与服务等公益项目,参与社会服务,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,建立困难群体长效帮扶机制。参与社区公益服务人员优先考虑辖区困难群体,包括低保对象、低保边缘对象、困难优抚对象等。社区困难群体根据自己的志愿服务能力和志愿服务意愿,选择是否参与居委会或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的社区公益服务。对参与社区公益服务的志愿服务者,根据其参与劳动时间,给予适当补助。完善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管理制度,制定项目年度计划书,规范项目申报、项目公示、组织实施、资金拨付、项目评估考核等流程。
牵头单位:区民政局,协办单位:区财政局、各街道办。
七、创新信访与社会组织联动机制
依托区信访大厅和街道、社区信访场所,建立与社会组织的交办转介制度,引入社会组织资源解决群众“信访外”诉求,化解社会矛盾纠纷,破解现有信访资源不足难题,提升我区群众工作和信访工作水平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。积极探索机制体制创新,引入社工服务、义工服务、基金救助、心理咨询、反家庭暴力等社会组织进驻区信访场所,通过个案服务、家访、普法性预防活动、接访咨询等方式,参与处理和解决精神健康、家庭纠纷、邻里纠纷、老弱病残关爱、大病救助、非深户籍人员社会救助等“信访外”诉求,最大限度减少“缠访、闹访”和越级非正常上访,构建信访工作新模式。
牵头单位:区信访局,协办单位:区民政局。
八、推进“无线城区、数字盐田”建设
按照“政府主导、企业运营、公共服务”的原则,加大力度推进城区无线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,在区行政部门办事大厅、图书馆、公园广场、旅游景点、学校、医院、车站码头、居委会等公共场所实现WIFI信号覆盖,重要公共场所为居民提供24小时免费无线宽带网络服务,打造“数字盐田”生活新模式、新名片。积极推进TD-LTE等高速宽带无线通信网络建设,对全区户外进行4G信号覆盖;协调运营公司,争取将我区纳入TD-LTE试点工程主要区域,推进4G网络体验点建设,力争在全市率先进入4G网络体验时代。
牵头单位:区经促局,协办单位:区文体局、区教育局、区民政局、区卫人局、各街道办、东部交通运输局。
相关法规:
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